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中短篇集>家在渌水边>挥洒人生的豪情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挥洒人生的豪情

小说:家在渌水边 作者:湘人李陵 更新时间:2016/4/22 14:40:24

挥洒人生的豪情

引子

1972年的冬天,一个诱人的消息在望仙水库的沟沟壑壑间传开了——说的是东堡公社沩山大队古洞天的一个学生,因为学习出众,要被九中留校当高中代课老师。这个职业不但崇高,而且每月还有三十块钱的工资,在当时,能当上代课老师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消息传到公社,管文教的党委委员亲自跑到学校,要求这个高中毕业生回公社社办中学教初中。紧接着沩山大队党支部**谢集希找到公社,说:“我们大队极缺老师,大队要求让他回来当小学老师。要是公社不让他回大队当老师,那我们大队的学校就不办了!”谢集希**的态度强硬,非要把这个学生弄回自己的大队当老师不可。

这个学生是谁呢?

夜,寂静无声,只有些天籁之音从虚无的空中传来。山道旁边的人家,全都沉浸在甜甜的梦乡里。

从东堡的沩山,到106国道边的王仙,有40多里山路,每到星期一的早上或者是星期天的下午,住在山道两旁的人家,就会看到有位中学生不是用扁担挑着一担草绳,就是用独轮土车推着一车草绳,缓缓地从道旁人家的门前走过。这一走,就是整整两年。

沩山古洞天一户唐姓人家的孩子,初中毕业后,以全区数学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醴陵九中,但由于沉重的家庭负担,几乎使他差点放弃上高中的机会。

父亲有病不能做事,为了解决孩子上学住校的学费和寄宿生活费,年迈的祖父和体弱的母亲只好搓草绳,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祖父和母亲都默默无闻地搓呀搓呀,手掌搓红了,搓痛了,腰也酸了,背也痛了,他们都毫无怨言。为了孩子能上高中,为了孩子能在星期一早上或星期天下午,能挑上一担或用土车推上一车草绳,送到王仙去,五分钱一斤卖给瓷厂,用来换取孩子一个星期的伙食费。

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孩子从学校回来,如果草绳多,他就会在星期天的下午,用土车推着,母亲或是祖父在前面拉,翻过几座山坳之后,就由他一个人推着,到王仙镇上卖掉,然后到学校去。如果草绳少,星期一的早上,母亲就早早地起床做饭,吃完饭后也是把他送过几座山坡。

沩山,是醴陵瓷业的发祥地,自1729年就有人在这里开办了第一家瓷厂,到1892年时,已发展到五六十家之多。瓷业的繁盛,使这里成了醴陵的“小南京”,1904年清政府内阁**熊希龄,还专门考察过沩山瓷业,更使沩山名声远扬。

然而,随着细瓷的逐渐兴旺,沩山土瓷日渐衰落。特别是1958年修起望仙桥水库,沩山瓷业就更是彻底地衰落了。

家里实在穷啊,连一座小闹钟都没有

三更半夜的,如果天晴,尚可通过看天上的星星来确定时间,但如果是阴天,只要睡一觉醒来,母亲就开始做饭,吃完饭出门。于是,扁担压在肩上悠悠的吱嘎声或独轮土推车沉重的吱扭声,就在这寂静的夜空中,如丝如缕地回荡起来。但往往走了十几里山路了,还是凌晨的三四点钟。母子俩就在别人的屋檐下,相互依偎着打个盹,天一蒙蒙亮,孩子担着草绳继续前行,母亲依依不舍地折返回家。

九中,是王仙区五个公社中唯一的高中学校,全区的高中生都在这里读书。每到周末放学,学生们都三五成群,热热闹闹地往家里飞奔,挎一色的军用黄色帆布书包,脚步如飞。而这个孩子则挎着母亲手工缝制的蓝色布袋似的书包,手里不是推着那辆独轮土车,肩上就是扛着一根扁担,脚上穿着一双草鞋。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对于一个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少的高中生来说,谁不想打份得帅气一点啊,甚至有同学对他说:“象你这样,换成我呀,这个书我早就不会读了。”听了这话,孩子只是默不作声,心里却想着:不管多难,我一定要读完高中。

两年来,祖父和母亲一起,承担起了这个家庭的生活重担,不分白天黑夜地为他搓草绳,这孩子也没有被这些苦难压倒,那如丝如缕地吱嘎声,不断地在寂静的夜里,在空无一人的山路上,顽强地行进着,延伸着……

临近毕业,灾难再一次降临到这个家庭。

那是一个周六的傍晚,刚回到家的他,一进屋就看到祖父躺在床上痛苦地**着,看到这一切,他的心一下子就掉进了冰窟窿里。

从懂事起,他就和祖父同睡一床,爷孙之情极深。为了孙子能读完高中,一生勤劳俭朴的老人,每天不停地搓着草绳,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受过多少艰辛。一周后,不等孙子读完高中,他便撒手人寰,把孙子准备尽孝的一腔希望,带到了坟墓里。

时近隆冬,送祖父归山的山道上,布满零零碎碎的扎人的冰渣,但这个性情至孝的孩子披麻戴孝,几步一回首,几步一磕头,四五里长的山路上,洒满了这孩子伤心的泪水。

祖父虽然没有看到这孩子最终读完高中,但九中党支部**兼班主任钟湘岳老师的一句话,却足可告慰老人于九泉之下。

临近毕业的一天晚上,钟老师把这孩子叫来,帮他腾抄一些学生的毕业鉴定,抄完后让他和自己同睡,上床前笑呵呵地说:“你呀!真是我的得意门生啊!”

这个孩子,就是1954年11月生于古洞天,长于古洞天的唐明揪。

真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唐明揪还是回到了沩山小学,尽管他渴望留在九中,留在那位赏识他的钟老师身边。还有就是每月三十块钱的工资,可以帮助家里解决好多经济上的困难。但是,在那个时代,他别无选择。

原来的沩山小学,设在那座庞大的“古洞天”庵里,庵子占地四、五亩,进门处的山门上,嵌着三块巨大的麻石,上面刻着“古洞天”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山门里是一块用三合土铺成的空坪,闲时做学校的操场,农忙时当生产队的晒谷坪。在这个庵子里,唐明揪读完了小学,也留下了他许多童年的趣事。

但是,随着**风起,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庵子被当作“四旧”拆除了,小学校搬到了附近另一栋房子里。

73年2月,刚过完春节,唐明揪来到沩山小学当上了民办老师。学校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待遇也差,每月只有十二块钱的伙食补贴,其余的由大队计工分,年终拨转到生产队参加年终决算分配。

尽管这样,他还是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尽职尽责的完成好本职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及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学校里有三个老师,他是唯一的年轻男性,一位女老师已成家多年,另一位女老师的儿子比他还大。

冬天到了,学校的门窗四面透风,是他量好窗户尺寸,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到萍乡一趟一趟地把玻璃挑回来。也是他带着学生,一寸一寸地把学校门前的球坪修起来,并装上篮球架,让孩子们有一个可以尽兴玩耍的地方。当时学区规定,每位老师都必须住校,在学校统一就餐。唐明揪的家离学校只有两三百米,可以不在学校住,但吃饭必须在学校吃,三个老师轮流做。

唐明揪当时连菜刀都拿不灵活,更不用说炒菜了。虽然这样,也得硬着头皮做。这段经历,使他在成家之后,能够在厨房里应用自如,体验到了许多生活的乐趣。

由于他的敬业和尽责,一年半后,他担任了学校的主任教师(校长),还担任了沩山大队团支部**。由于他的工作出色,1975年作为优秀团支部**,出席了全县团干大会,并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1976年10月,唐明揪被调到东堡公社担任文化辅导员,离开了任教三年多的教师岗位,到公社安了个床铺住下。当时,文化辅导员的工作是负责组织开展全公社各个生产大队的文艺宣传队和政治夜校活动,同时还要和其他公社干部一道到另一个大队去蹲点。

从这年的10月,到77年冬天,他先后在修新东江的工地做宣传、统计、综合工作,还要完成每天挖土担土的定额劳动。新东江修好后,他到柘塘坪大队蹲点,并参加生产劳动。

一天傍晚,他从大队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复出的**工作会议的报道。不久又传来消息说这年冬天全国将恢复高考。听到这个消息,唐明揪的心飞了起来。因为他感觉到,一个凭实力、凭智慧的时候来到了。

那时的回乡知青,得经过两三年的劳动,才能获得被推荐上大学、参军、招工的资格。

唐明揪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渴望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挥洒自己的豪情和智慧,也渴望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获得更渊博的智慧。

在沩山小学,尽管他教的是些还在流鼻涕、穿开裆裤的孩子,但他对待教学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教学之余,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挤出时间温习功课,注重高中已学知识的巩固。

这期间,他两次报名参军,都没有去成。

1975年夏天,全国统一招收工农兵大学生。他报了名,经过多方审查,他成为全公社七名候选人之一。考试下来,老师说他考得最好,七人中成绩排名第一。然而,录取通知下来时,却没有他的名字,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

虽然气愤、怨恨,但他还是默默地承受住了这次人生中最重的打击。

这次就不同,没人能够阻止他上大学了,他准备拼搏一次,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贵州的姐姐也写信过来鼓励他,要他珍惜这次机会。

就在他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县文化馆举办全县文化辅导员培训班,而高考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培训地在城里的状元洲上,他报到的当天晚上没注意看通知,因此没有参加预备会,晚上复习功课又睡得晚,第二天早上从同学家赶来时,培训班的早操已经做完了。

上课前,他找到文化馆长,想向他说明一下情况,但文化馆长却一脸不快,狠狠地训斥道:“你来这里参加培训,就得认认真真。如果一心挂两头的话,我一个电话打到你们公社党委,叫你白搞了!”他至今回想起来,仍不胜感慨。

为了不耽误上早操,他只好从同学家搬到状元洲来住,和十几个人一起睡通铺。白天参加培训,晚上复习功课。培训班结束后,他又找到原来的高中老师,请老师指导他复习功课。

77年的冬天,高考开始了,考场就设在九中他原来读书的教室。熟悉的环境,让他多少增添了几份把握。

经过一番紧张的拼搏,高考成绩出来了,他的总分是263分,而本科录取分数线是220分。在全公社参加高考的200多人中,考上本科院校的仅4人。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是78年的正月十六,录取他的学校是大连工学院,他成了我国**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批大学生。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唐明揪的父亲向生产队借了80块钱给他买车票和托运行李,母亲从自己身上脱下那件红毛衣给他穿上。因为担心他在东北冷着,母亲又请弹花匠弹了一床13斤重的厚棉絮。走的那天,弟弟送他到株洲火车站。踏上北上列车的一刹那,他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初到东北,最让他不习惯的是没有大米饭吃,一个月才可以吃上一餐。早晚两顿窝窝头,中午就一个馒头,大白菜里连点油星子都找不到。特别是吃惯了辣椒,从家里带来的干辣椒粉,没有多久就吃完了。

大学期间,因为家里仍然很困难,他便想方设法找点事做,以弥补生活和学习上的开销。为此,79年夏天他曾参加全国高考考生化学试卷的阅卷工作,挣了20多块钱,这在当时来讲,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80年夏天,他和几个同学一起留校搞劳动,后来又找到一份帮老师抄写资料的事情,每天挣一块五毛钱。81年夏天,在别人的介绍下,他跑到京郊庄河县一个农民建筑队当小工,累得腰酸背痛,两掌起泡。

大学四年,他吃苦耐劳,勤学上进,各科知识都学得扎实,还评上了三好学生,拿到了奖学金。正是凭着在九中读高中时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他走完了大学四年艰难的路程,走出了大学校门,被分配到河南南阳化工部第二胶片厂。他暗自下定决心:“手托文凭南阳去,不让年华付水流”。

在去工厂的路上,汽车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奔驰。四周的景色,令他心旷神怡。但是,车越往前走,山就越高,最后竟行驶在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一问同行者,才知已进入了著名的山脉——伏牛山。

车行四个小时之后,进入了一座群山环抱的工厂——化工部第二胶片厂。

这个厂始建于1972年,还是**选的址,**作的批示。工厂分布在一条长约三公里的狭长山沟里,厂里百货店、菜市场、粮店、邮局、银行、派出所、医院、幼儿园、学校等一应俱全,除了一条电话线和一条公路与外界相连之外,这里几乎与世隔绝。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唐明揪创造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辉煌。

在这里,他不但找到了他人生的另一半,还先后获得五项厅级科研成果奖。1985年7月15日,《中国青年报》以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1988年5月,他被晋升为工程师。

1989年,在家乡急需科技人才的感召下,当年7月,他和从武汉大学毕业的爱人,一同作为人才引进调到了株洲市农药厂,他担任了厂科研所所长。

这年冬天,农药厂利用一栋旧厂房上一个新产品,任务压到了他的头上。为了保证项目顺利上马,他上上海,下广州,与几个同事一道,没日没夜地泡在办公室画工艺流程图,一门心思放在工艺设计上,生怕哪个环节考虑不周,留下遗漏,一天到晚脑子里都是想着设计的事。到了90年7月,设备进入正式安装阶段。他和爱人一起,成天泡在安装现场,指导和协调各道工序方方面面的问题。

由于这个产品是当年设计、当年安装、当年投产,且一次试车成功,他被评为90年度株洲市“双文明”先进个人。

91年春,农药厂与其它四个化工厂合并组建成株洲化工总厂,他被任命为农药厂副厂长,主抓技术生产工作。由于工作出色,92年又被任命为厂长,身上担子更重了。

作为工厂的主要负责人,他一门心思扑在工厂的生产和经营上。

在厂里,他每天一身工作服,常常下车间,进厂房,检查生产情况,与工人们一道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在厂外,他进四川,跑江西,下浙江,走访客户,调研市场,催收货款。……

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蓬勃发展的创新事业又一次垂青于他,1994年春天,他来到了河西这片开发的热土,被分配到开发区管委会生产经营部,负责十多家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

因为这些年都是在企业从事技术、生产、设备、营销管理,所以对这批厂子的内部管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管理起来也得心应手,加上他从来都是不辞辛劳,无论风霜雨雪,经常深入企业搞调查研究,帮企业解决问题,且从不在企业里摆架子,从不向企业伸手,渐渐地,他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厂长们接受了他。

不久,他担任招商局局长。他团结大家拧成一股绳,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形成了一个相当精干的班子,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也都处理得很好,招商引资工作出现新的起色。

1996年10月,他又被调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部部长。一到技术开发部,他就本着热心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和积极引资引智、促进产业发展的工作精神,提出了“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个好回答”的“四个一”口号,并且从自己开始身体力行。

这些年来,由于唐明揪同志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论是领导和同事们,还是在企业当中,他都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组织上也给予了他很多的荣誉,多次被评为高新区“双文明”先进个人、优秀**员、株洲市“双文明”先进个人、湖南省火炬计划先进个人。2001年2月,他担任产业发展局局长。

从此,他的责任更大了,但这也给了他一个更大的舞台,去挥洒人生的豪情。他说,他会更加努力地抓好企业管理,抓好环境建设,营造产业发展更良好的氛围,促进产业发展上更高的台阶,坚持身体力行,保持优良作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因为,从沩山的山道上走出来的唐明揪知道,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前面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